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阅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位良师益友。《穿过金色光阴哈佛人》是一部由美国作家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安东尼·帕奇在哈佛大学求学时的经历和他的成长历程。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 阅读《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有感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

凡是遥远的地方,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诱惑。犹记幼时念书的我除了知道老师家长每每念起的“清华”“北大”,还能够牙牙学语叨念起“哈佛”,这大概是个为这所世界著名的大学的创建作出杰出贡献者的名字吧。当时,我没有接触过英语教学,但我对整个充满西方气息的英语环境有着很好的憧憬。

在读书报告的选择上,也是因了这个能够勾起我过去太对牵念的名校。

不是诱惑于美丽就是诱惑于传说。即使远方的风景并不尽如人意,我们也无需在乎。因为这实在是个迷人的错。

未能与未来世界的顶尖级人才济济于世界最高学府自然是一种遗憾,但哈佛的价值不正在于他的精益求精吗?年纪稍长些的时候,我对知识的渴求已不能够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得到满足了,感谢那些不辞辛苦的译者们将国外的优秀的典籍和文字化作我能够理解的符号。哈佛人的作品,为哈佛人准备的书籍和杂志我饥渴地读到了所有关于哈佛的东西。

甚有稼轩公“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之痴迷,千百回的梦我只需一游哈佛那古朴的美国风情民房,舒展开四肢仰望碧蓝湛清的天空,嗅闻着绿草的芳香便觉知足。然而,绝非美丽怡人的校园环境真正吸引着我。

把玩村上先生“凌晨四点半,海棠花未眠”的文字时,便情不自禁地将哈佛学子与其对号入座。热爱学习的哈佛人就像这朵低调的海棠花,等待着你的绽放,给大家带来惊喜。我脑海中长久以来形成的哈佛,不见华服,不见化妆,更不见晃里晃荡,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定地写下人生的篇章。

哈佛是一个象征。凌晨4点半,哈佛大学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走进哈佛后立刻被那里的学习氛围感染了。无论是图书馆还是餐馆,甚至是医院或公园长凳,你都能看到人们被埋在书中。

有去美国留学回来的学子,他们都共同感慨过哈佛最大的不同是他们的研究热情,为了一项学术研究,一个课题讨论,哪怕仅仅是准备一个下一堂课问导师的题目,他们都需要与阅读大量的书籍来补充相应的知识。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在北大一年的读书量远不及在哈佛一月的读书量。哈佛产生33位诺贝尔得主,7位美国总统,正是古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铁证。

制片人谢娟给出“是什么让哈佛的学生以苦为乐呢?”的答案是他们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哈佛随处可见的睡觉的人也是他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因为哈佛的学生学得实在太苦了!那么哈佛老师在这样的校园中又有什么样的切身体会呢?理查德·莱特,从另一个角度,带领我走进大学礼堂,了解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的深层原因。

一个成绩优秀的女生进入哈佛后不久险些面临退学,导师找到她很快了解到她因无法适应大学里的多元化和快节奏在人际交往方面面临困难,孤僻的她倘若无法融入这个大环境,离开了学校的她也将很难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当代生存。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导师采去乐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在给出了一个以女孩自卑心理为主导并拒绝的合理建议后,导师出人意料地建议去乐队当鼓手。乐队的鼓很大,演奏时需要另一个人用手来修理。

这项不需要任何天赋的工作,能让女孩得到团体的支持,更积极地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有许多这样的选择,如有利可图的工作、公共服务活动、体育活动、艺术、音乐、学生自己的杂志或出版物、兴趣团体或宗教组织。根据调查,参加更多活动的学生不会比那些几乎不参加活动、只沉浸在学习中的学生得到更差的结果。相反,它们可能更好。

相形之下,虽不可一概而论,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我的身边存在着因为过多投入社团活动、学生工作或者兼职而在学业上产生下坡的人。这本书用了整整一节来告诉我们哈佛人是如何管理他们的时间的。的确,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我们可以吃,喝,笑,面对电脑游戏和手机屏幕。我们也可以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研究室就一个话题进行激烈的辩论。

哈佛人倾向于选择后者,而我们大多数人,包括现在,都没有办法对我的专业课程充满热情。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真的喜欢这门课,我们愿意投入相当大的精力。第二章介绍。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怎么办啊?

这是很多大学生心生的疑惑。从“芭蕾、火鸡骨头、外科手术”一文中我们发现,女学生开始并不明确自己医学的研究方向,直到一次诊断结果显示她无法进行芭蕾表演时,她开始历时数年的思考。在经过导师的指引下,当初目标还不够清晰的她陡生拨云见日之感。

她的目标是让热爱芭蕾的人们在舞台上再次绽放小天鹅的美丽!将自己的生活与学术联系起来一直是学以致用的核心,从不忽视我们可以为生活带来的改变我们也将受益匪浅。

包括鼓女郎和芭蕾女郎在内,理查德在哈佛大学校园进行的大型工程调查中,有更多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愿意与导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绵延千年的儒家文化在哈佛人身上的外在表现便是谦虚好学,对知识的追求,对学术的追求永远没有尽头。

教师也是如此。即使名气大,也会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能把不同观点带进大学的学生更受欢迎。可能基于哈佛小班化教学的优越条件,一对一教学能够切实实施,这便成就了哈佛校友世界回馈的佳话。每一个毕业生,他们都有一个感恩的老师,感谢他在大学四年的指导,对老师有着重大的影响。

回到那个扶鼓女孩,老师的睿智为她开启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接下来的路依旧要靠她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老师将她放在一个小组中的目的何在?阖书思考,宿舍、小型学习小组、学生群体……书中反复强调的这些词不都是在告诉我们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么。

历史上不乏闭门造车,一鸣惊人的例子,爱因斯坦是其中之一。然而,以偏概全不再适合当代社会。个人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方能产生思维碰撞,促成创新。

退一步讲,学生每一堂课都需要完成老师相当大数目的课后作业和写作要求,凌晨四点半的坚持仍旧不够。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打劫时间”,一份个人需要4小时完成的课题交给一个4人的合作小组,不消1小时便能完成。1+1>2的高效运营模式才深入人心。

扶鼓女孩从中获得的不仅是协助乐队完成一场精彩表演心生的满足感,还有小组成员彼此的情谊。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栽柳柳成荫。为扶鼓女孩的蜕变惊喜,为每一个人都能产生的改变欢呼。

“我在大学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一个从高考结束的那一刹那便萦绕在脑海中的问题,导师也没有办法给出解答。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一望无垠的荒漠你走过的脚印早已被又迭起的金色风沙掩盖,前方才有绿洲。哈佛人在这条道上不顾险阻,勇敢无畏。金色光阴里,积极热情,思想丰富的哈佛人充分利用了大学的时光(makethemostofcollege),人的意志、精神、抱负、理想由此得到证明,人生的基础由此奠定。

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期间培养起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保持快乐的心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这些固定的习惯和意识会使我们终身受益。

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中“灿烂文明”篇千人演示各式形态的“和”字的擂鼓声犹在耳边,声声击鼓铿锵有力,和为何,和为合。马尔克斯在轰轰烈烈后选择徒劳,在和平破碎后远离喧嚣。我们,有优秀的哈佛人为榜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特色道路建设铺路,为何选择孤独百年!

千万双手扶起振兴的乐鼓,奏响属于当代大学生们的时代华章。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2

书中的一句话:大学不仅是一个四年的时间观念,最重要的是它奠定了一个人生活的基础。

李开复还说,大学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

也许我们应该在大学开学前读这本书,也就是说,从入学第一天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大学四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现在反思。

不过我想现在再来反思未必是坏事。

看着哈佛那些忙碌的身影,当我们也整天忙着在大学校园里走来走去的时候,我们也在思考,在这样的研究中,我们收获了什么,贡献了什么?

书中有一句话,优秀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我知道在这所大学四年,我们应该善于交好老师和朋友。有时我们只是认为大学老师控制了我们的成绩单,而大学生们公开和秘密地打架。

但是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是我们的无知或者说是固执的自以为是。但如果你反过来想,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好老师、好朋友是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资源。

好好利用这一资源,我觉得你最好去老师那里搞艺术,老师更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经验,你也可以更好地交几个知心朋友,丰富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团队合作。

这么说些大道理,每个人心里都懂,关键还是看行动。有时候,你认为你有很多选择,但是在你周围,有很多你看不见的墙。事实上,你只有一条路要走。

或许我们也该不禁问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有些人花一天的时间玩游戏,但有些人却尽力做到小气,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些游戏时间的人常常会表现得不屑。

但是,越是不屑,越是惧怕。

书中有很多关于哈佛学生教师的想象和学生在他的想象,但恰恰相反,只有经过调查才发现他完全错了。

对于我校的翻转课堂,教师的初衷是很好的,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但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可能是很懒或者是鱼目混珠,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到没有预想的多,自主学***还好,但对于团队合作这方面,我还是很欠缺的。

于书中的哈佛相比,我觉得我们的小班教学还是很有优势的。至少我觉得与大教室的课堂相比,小班化的教学模是很有吸引力。至于晚排,我觉得像我这样稍微差一点的学生是有必要的。当然了,才一学期,谁差还不一定。

至少它能约束我。当然,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得花点时间。

都是些小建议,关键还是靠我们自己。

英雄不论出路。这是辅导员对我们说过的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句。一个学校的评价,学校是一个方面,但关键是我们的学生。

哈佛之所以如此辉煌,是因为所有哈佛人的眼泪和汗水。作为南工人。是否也该让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而自豪?

从《哈佛书》的角度看,哈佛仍然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自身的技能,特别是写作能力。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或者在独立的时候,我们可以更加关注这方面。

另一个是强调团队和小组的力量,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仅在翻转课堂上,而且在学习科学和生活的其他方面。这样,我们整个团队就会进步。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3

在经推荐读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后,心里顿时涌起了无数波澜。大学,究竟应该如何度过。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真实生动的例子和实际的建议。未入学的学生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从而有丰富生动的大学经历指明方向。

读了这本书,作为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是:大学意味着什么,如何度过大学生活。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句话:

“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大学中有着大量宝贵的资源,但真正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在领略“大学”含义的同时,我们更应抓住、利用身边的资源,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让大学时光不会白白流逝,用自己的行动对得起努力这么久而考上的大学。

感谢《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让我懂得了“大学”。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4

(1) 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越多,对学校越满意。

这不像普通人想的那样,在大学生中只需要学习。事实上,学生对大学能提供给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参与不同社区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修正对自己的认识,甚至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甚至决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良好的课外活动参与是学校生活的有益补充,对学生人格的提高非常有益。

以我自身为例,在加入校学生会办公室之前并未对大型活动的筹备有清晰的认识,但之后参与了你的舞台歌手大赛、校园服饰文化节、风载我歌行等大型活动的幕后工作,亲眼见证了舞台、灯光、道具、服装等一系列有条不紊的工序协调,见证了活动前忙忙碌碌的筹备,对于一场活动的筹备有了初步的感受,也对这种参与其中的成就感深深打动,很乐意奉献自己的热血来服务他人。这对我的责任感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2) 一年级学生不能独立分配宿舍。学校安排4名学生一起生活,并有一名监护人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宿舍是生活的家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在一起做了四年的兄弟。要学会包容语言、文化、风俗习惯、民族习惯和个人习惯的差异,学会尊重他人、和谐相处。大家和和气气,互帮互助,为大学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背景支持,也对人格的健康成长不无裨益。

我们倾诉烦恼,分享经验,一起运动,一起唱歌,快乐的时光,张扬的青春,永远的情谊!虽然有时会有矛盾,但兄弟之间没有隔夜的恩怨,吵架后我们会更加亲密!

(3) 在大学的过程中,认识一位大学教师并让他了解你是很重要的。

优秀的大学教育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教师能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更是人生道路上的答案。教授的建议往往具有专业意义,这可能在一句话中起到唤醒梦想家的作用。比如人大名嘴胡邓老师,他讲述的是情感心理学,常常有振聋发聩的语言被学生奉若经典。

比如:我怕,我一生都会永远这样度过,永远都不敢去做我所梦想的事,我怕它永远只能是个梦;或许有一天时间改变了我,改变了我们,但至少现在,我们是自己,我不能保证这一辈子,却能肯定此时此刻,心是干净的,一切都是干净的;你让我觉得我是一个不一样的人,而你对于我,也是一个不一样的人。读书有一种浮华零散的回归朴素的感动,清晰的内乱

听他的讲座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4) 在学生急需提高的技能中,写作技能是第一位的。

一直很重视写作技能的培养,无论是打辩论赛的时候作为一辩要反复修改稿件,还是作为公关人员要写的策划书,还是小创的**书写,英文作文写作,读书报告,都要求有很强的写作能力。选词造句需要把词义表达清楚、简洁,需要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切分合理,词汇准确,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锻练自己。比如,拿一个思想放在一张小卡片上,反复修改,读给别人听,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继续修改,直到意思表达得满意为止。

也可以通过增强阅读来做好积累。

(5)小组讨论的形式会让学生受益良多。

讨论过程可以培养人的口才和思维表达能力。在这里,新的想法将继续出现,并总结形成结果。一个人的领导意识、表达能力、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都可以在这里展现出来,可以起到壹加壹大于二的良好效果。只要一个好的讨论秩序得到很好的协调,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大学里应该成立这样一个讨论小组。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5

书中有这样一句,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我理解为在这大学四年里,我们要善于去交良师益友。有时候我们只会去大学老师控制着我们的成绩单,大学同学则是明争暗斗。但是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是我们的无知或者说是固执的自以为是。但你反过来想想,我们才是我们自己的主宰。良师益友就相当于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资源。利用好这资源,我想你可以更好地去拜师求艺,老师则更是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你分享,你也能更好地交上几个知心朋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去学会团队合作。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大学三年有点太单调,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值得骄傲,读完大专的三年感觉自己没有好好的把握好时间,让自己的大专三年白白浪费,没有做到充实自己,所以转本之后打算好好的再珍惜一下大学的时光,可以让自己做到充实。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是时间是一种资源,一种不会再生的资源。它的珍贵,无论在中华大地,还是在西方诸国,都是得到认可的。时间是无情的,是不会停下的它将一切的繁华送入了归墟。对于大学生而言,时间同样珍贵。我们轻但我们也会年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不是一句空话。其实,有时候会想回到过去,这其实就是时间珍贵的一种表现,可惜这是不可能了。从中我们可以试想一下未来的我们,是否也会想回到现在呢?我曾想回到过去,好好学习,不再贪玩。未来的我是否也这样想过。若是如此,我为何不这样做。时间不回流,难道要等未来的我心痛吗?利在我,损在我,现在就应做未来的我期待的事。一个经历了错误的自己不会让自己再走一次错路。珍惜时间,莫后悔。

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哈佛的学生通常能从老师那边获得指导性建议,是他们人生的指路者,师生交流沟通很多。而我们的老师大多很忙,除了老师还有其他社会身份,当我们对人生之路感到迷茫困惑时,没有人可以求助。平时的作业也都有参考答案,所以老师收到的作业反馈的问题很少大多没有错误,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一方面因为课程紧张,老师被统一安排,在有限的课时中规定好了紧凑的内容,根本留不出时间再解决之前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因为有了答案而很少深入研究提升能力。

还有一方面就是我们的教学方式,都是大班化,而国外是那种小班化式教育。小班课的优势,它能保证教师对每个学生都很了解,而且教授还可以运用在大课上很难实施的教学技术,学生之间也能合作讨论,增进关系,有利于学生个人特色的发展。而我们更多的是大班课,老师很难认识那么多学生,上课主动发言的人也很少,没有个性的拓展,师生互动少,学生没有积极性,老师也就没有积极性了,同学之间也因为缺乏交流,了解比较少,感情没有那么坚固。

我的大学生活还有一年半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相信,只要我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身边的资源,我还有时间穿过我的金色光阴。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6

想想大学以来好像还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去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了,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阅读,但也是慢慢的重拾了这阅读的乐趣!《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为读者讲述的是在大洋彼岸,另一个国度的大学生的生活,想来读后也该是一种别样的体验.很荣幸能够读到理查德·莱特的《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一书,让我感觉到作为大学生,更要做出合理的规划,即便是在中国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我们也能够合理地打造自我的价值,迎接未来挑战.

书中一句话: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历时四年的时间概念,最重要的在于它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基础.李开复也曾说过,大学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或许我们应该在大学开学之前就读下此书,也就说从入学第一天起,我们每个人对大学四年就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而不是现在来反思.不过我想现在再来反思未必是坏事.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我理解为在这大学四年里,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里提供的人脉和资源,要善于去结交良师益友.“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与100个人交友就有100种思想的碰撞.在这种思想的碰撞和交融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对问题有着更多元的角度和更深层次的认识,有时候我们只会去想大学老师控制着我们的成绩单,大学同学则是明争暗斗.但是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是我们的无知或者说是固执的自以为是.但你反过来想想,我们才是我们自己的主宰.良师益友就相当于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资源.大学里的老师不仅仅教会你知识,一些大学老师的资源和社会经验能够给你很大的帮助和启迪.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齐全的设备,有多少古老的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更重的是充分利用好更为宝贵的资源——周围的同学,老师.所以,我们应该多与老师沟通,把握机会,抓住机会.利用好这资源,我们可以创造出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甚至是影响你一生的精神财富和不懈的动力.我们多与老师交流,老师也更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你分享,你广交益友,不仅能有知心朋友在你困难时为你排忧解难,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你还能学会团队合作.老师则更是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你分享,你也能更好地交上几个知心朋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去学会团队合作.书中有很多次谈到哈佛老师想象中的学生和他想象中的学生该有的学习姿态,但恰恰相反,调查后才发现他自己是完全错了.相较于书中所讲的哈佛,我感觉我们这个小班化教学还是很有优势的,至少我个人感觉相较于那些在大教室上的课,小班化的教学模式还是十分有魅力的.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不仅比你优秀,还比你努力.努力的人很有魅力,学着让自己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我想也该会是一种很不错的体验.如文中所讲那样,每个合格的哈佛学生都应该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有条理的理清生活中的事.道理虽简单,但可以做到的人真的太少,理虽简单,事在坚持.生活中见多了拖三拉四的人,所以很是反感,也许平时无碍,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到关键时期,这样的习惯还真的致命.最好的大学的学生和一般的大学的学生相差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习惯.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大学是最宝贵的时间,人生中的金色光阴,无论我们现在 做些什么都会在未来留下记忆,青春岁月不会留住不老的容颜,但生命会记住我们做过的一切.还记得这样一句话:每个人的一天中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去,我们不必再追逝,但今天却和你相随,我们应该珍惜,明天即将来到,我们应该做好一切准备去迎接面对.合理的规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保持自己的信仰,显得尤为重要.哈佛的人选择把握光阴,去做该做的事,这也给了我们更大理由去选择更远的地方,花费更多的代价去充实自己未来.想来当我们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也该有种成就感存在于心中.

英雄不论出路.评定一个学校的好坏,学校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关键还是我们学生.哈佛之所以如此光耀,那也该是所有哈佛人的泪汗所换来的.作为南工人.是否也该让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而自豪?从这本书来看,哈佛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自身的技能还是很看重的,特别是对于写作技能.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或是在自主的时间里,可以适当考虑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再有就是强调团队、小组的力量,这确实很重要,不单单只是表现在翻转课堂上,在其他学科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也该同样注重,这样,我们整个团体都会提高.

读完这本书后,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最容易思考的就是: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学生活应该如何度过.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大学中有着大量宝贵的资源,但真正懂得如何充分利用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在领略“大学”含义的同时,我们更应抓住、利用身边的资源,从而不断超越自己,让大学时光不会白白流逝,用自己的行动对得起努力这么久而考上的大学.这本书让我们对理想的象牙塔的生活怀揣憧憬,也让我们要抓住机会,脚踏实地.不仅告诉我们哈佛人的一代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和必须该做的事情.当然,关于这本书和这本书中所举的各种哈佛学生的例子,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去品读、去研究.最后希望我们都能穿过自己金色的光阴.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7

假期里,我有幸阅读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这本书,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了有了更多地感触与期望。

高中的时候,听过许多人说过“上大学就会轻松许多,你现在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的轻松。”之类的话,当时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但是真正到了开学之后才发现,想要认真地过好大学生活真的不是一件简简单单的事。

什么是大学?李开复说:“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的确,在经历了十八年的被保护被管束生活后,第一次以相对独立的身份走向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成年后的我们开始接受一种与之前不同的教育方式,走进一个慢慢与社会接轨的氛围,这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是新的开始。

初入大学,一切事物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前所未见的,各种各样的社团,许许多多的组织等等,没有人再会每天监督你学习,老师也不会追着你要作业,你的生活似乎一下子全部掌握在了你自己手上,你的大学生活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也完全取决你自己的行动。

所以就像之前所说的,认真地过好大学里的每一天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办到的事。其实和之前的基础教育相比,大学才是真正学习的阶段,这也是为什么称大学为高等教育。但是从小到大所听到的话中,贴给大学的标签似乎更多的是轻松和享受,从这当中便看出了当今中国教育的弊端:初中拼命考高中,高中又拼命考大学,十八岁之前把所有的苦都吃了,上了大学整个人便松垮了下来,开始整天虚度光阴。虽说不是人人这样,但在中国教育大潮中确是呈这样的现状。而欧美国家却与之相反,书中哈佛学生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幼年之际可以自由享受童年时光,中学开始懂事,大学真正吃苦奋斗。因为十八岁便意味着成熟独立,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你的努力终究会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回报,生活是自己的,未来是自己的,若不奋斗,责任感何在?自我何在?

那么我想,要想努力奋斗,没有一个好的规划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清楚自己每天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效率,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地完成自己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在上半个学期的生活当中,听过有许许多多的人说感觉大学时间不够用,我想这有两种可能,第一,便是打游戏的时间永远够用,一到期末不得不学习的时候才觉得来不及了。这种人缺的不是规划能力,而是一种向上的态度。第二,便是每天也忙忙碌碌的,但是似乎总是有忙不完的事情,这样一来,便需要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没有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工作顺序,最终把自己搞得手忙脚乱。

除了和学习有关,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这句话体现出了大学和其他学习阶段所不同之处,那便是它在学术教育的基础上多了一份与社会的隐形衔接,所以经常有人说,大学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

能够和他人处理好关系,在大学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技能,在宿舍能和舍友打成一片,在班级能和同学搞好关系,能够和辅导员多多交流,这些都会使你在今后的大学生活里过的更加顺利。开学之初我加入了青协的外联部,善于人际交往对我来说便显得更加重要。

说它是社会,当然就少不了学校内的各种活动,上半个学期,在部长和副部的指导下,我和其他干事一起举办了许许多多的活动,从前期的一起策划到后期的实施,我从中都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有两个组织,一周里经常会有两天晚上很晚才回宿舍,有时候舍友嘲笑我说没有意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与其在课余时间窝在宿舍里玩手机,多出去和其他院系的同学交流交流,和外联一起去拉个赞助,和许多人一起办个活动,所得到的要多得多。这些经历在日后走向社会我想都是一笔财富。多多参与这样的活动,使你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看完这本书,我萌生了出国学习的想法,中西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非亲身经历不可明了。国外的学习精神和学习氛围,或多或少超过我们,留学或是交流都是一种体验,人生阅历是千金难买的。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时候也受视野开阔与否的影响。

总之,这本书对我的意义也许已不仅仅是告诉我哈佛人的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勉励与鞭策,让我明白在这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应该和不应该做什么。穿过金色光阴,就是穿过最美的年华。在人生中最宝贵的四五年内,很多事由此得以改变,大学的四五年,让你的从前都成为过去,让你的未来得以绽放。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8

这个寒假,我阅读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受益良多。金色的光阴应该是充实的,有明确目标的。这本书从学生,教授以及学校领导等多方面剖析了如何引导学生度过金色的大学光阴。这对于我这个刚刚进入大学尚未及时适应自主性极高的大学生活的学生而言是大有裨益的。

这本书围绕两个中心问题展开:1.学生期间在校做出什么决定和选择,才能保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 2.大学领导和老师将良好的愿望落实为行动的有效方法是什么?并且藉此揭示了许多全新的结论:

首先,大多数有深远影响的活动都发生与课外。与中学的经验不同,在大学里对学生有影响的事件往往发生于课外,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积极地参加课外活动,而不是单纯的学好“语数英”,因为大学是一个和社会接轨的教育平台,与过去的学习相比,我们将要面对更加细化深入的选择,专业以及未来工作,大学新生往往对此都是十分困惑的,这时如果专业能与自身的兴趣以及才能相结合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幸运。而课外的活动往往能发掘自身的关注点,兴趣,才能,以及在哪方面存在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适当地在课外活动上投入时间与学业好坏基本无关,但是却和自身满意度息息相关;打工与学习程度好坏无关,数据表明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人成绩反而好些,打工并不会带来消极影响。综上,参与课外活动与成绩并无显著关系,但是却影响着个人的满意程度。艺术活动的价值也不容忽视,首先,从中可以获得快乐;其次,可以使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联系起来;最后,艺术活动对他们选择课程起到了影响,树立了自信心,还给不同背景的学生以交流的机会,藉此提高了满意程度。

  其次,学习方面。在大学里,要注重合作,同伴之间的协同可以有效的集思广益,完善方案,再者测试可以及时地反馈信息,不应该被视为一种竞争负担。在课题研究上,应该由学生自己主导,由导师指导帮助。大学里更加体现了自主性,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向,学习安排,加强了同伴协作,独立地领导课题研究,不再以导师为主,与中学学习相比,大学里不再有人帮助制定学习计划。由于大学的要求不同,学习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大学的阅读量要求很高,由于要自主安排,所以不能做学一个科目,放一个科目,要系统有序地学习。此外还要有时间意识,有紧迫感,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再者,生活方面。大学更加是一个多元化环境,有来自各个地区信仰不同宗教的人,因此在集体中生活不能误解他人的善意,引发矛盾。相反的,多元化交流应该带来不同的嗜好和偏爱,并由此产生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

 最后,学习方法。 学习不佳的学生往往都有这类麻烦的症状:1.疏离同学;2.不愿意寻求帮助 并且越走越远。保证学习质量要经常进行交流反馈。在一对一的交流中,要问一些明确的问题,并且经常向老师征求反馈(学生并不能准确的得知老师的意思),要善于获取他人意见,征求修改策略 。其实重要的建议并不是独自思考出来的,却总是在问题中提出来的,分歧丰富了我们的成果。要有一个支持小组,给自己信心以及归属感。另外,要将熟悉导师作为一项目标,这将是一笔资源,未来可以带来许多有效的推荐以及建议。总的来说,我们需要明确我们要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以及如何与现实结合起来。

  结合自身现状,我更加觉得受益颇多。刚刚步入大学,我尚且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一直延续这高中的学习方法,自己一个人学习。不想出宿舍,不主动参加活动,加之自制力不足,没有制定出有效的学习计划。本身我是排斥一直交流作业的,因为过去老师强调过,在独立解题的过程中才能提升自我,但是这本书告诉了我,大学的学习生活是离不开交流合作的,只有合作才可以集思广益,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解决困难问题,提高学习效率,在未来的工作发展中,我们也难以凭借独立个体完成工作。另一方面,深有体会地,不参加课外活动,校园生活的丰富程度会降低,自身的归属感也会下降,对自己的身心都是有害的。

关于本书的两大核心问题,我认为,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首先便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也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正如学校领导说的那样,在座的各位以后的就只是打算娶个漂亮老婆有个家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更明确的目标,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至于本书中提到的多元化问题,我们不存在多元化的矛盾,没有地域的歧视,没有信仰的偏见,对于外国留学生也保持着礼貌,多元化的冲撞在校园中并明显,我想这是因为我国多民族平等的社会环境影响,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环境下不会产生误会以及敌视,而正常的摩擦则是我们成熟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更好的培养我们待人接物的良好态度。

因此,这本对我的帮助在于人生规划以及学习生活方面,它使我认识到了大学的特殊性,让我认识到了大学生该有的学习方法以及态度——有时间意识自主安排学习,让我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他人合作,互帮互助,及时地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反馈,以便于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以及方向,诚然受益良多。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9

所有人在进入大学以前对大学的生活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设想预期,来自从各种不同渠道获得的对大学生活形象的信息,加上自己通过这些信息所拓展出的自己的额外想象。这些幻想比起现实大多是更加美好的,这里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当下的不满。对我来说,在进入大学前对于大学生活的种种幻想,来自于自己对自己未来可能享受经历到的自己此前没有经历过的美好经历的幻想,同时也包括有大量的对于现实生活的不如意的注意力转移。从小到大占据生活相当部分的学校生活,其中非常辛苦的高中三年中为了高考的准备产生了很多的不如意。起早贪黑的疲惫和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惧和压力,这些因素都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在此之前对大学生活形成的形象。对于大学生活的种种预期逐渐变成压力和疲惫下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注意力的转移,不在单纯的时美好的幻想,而带有了一点对痛苦现实的逃避。仿佛所有当下的不愉快都会在幻想的大学生活中得到弥补,预期在不断地变高和脱离现实,对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也在增大。这样产生的对大学生活的设想计划必然是存在很多问题的。

这样产生出的种种问题必须得到改变。

“如果一个能够在大学期间培养起对生活的热情和执着,保持乐观的心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相信在他今后的岁月里,这些固定的习惯和意识将会使他终身受益。”这是《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书中序言的一句话。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对以后的更长时间的人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希望大学生活是美好的是对未来的人生有好的影响的人应该要对大学的生活的有一个正确有益的认识从让产生的积极的规划。这本书来自一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通过他对哈佛大学的学生教师的采访,总结了对于大学生活的许多建议。分别为专业的选择,活动安排,课程选择,合作指导,大学教师以及校园多元化几个方面。虽然时间很早时代也变化了很多,但是其中很多的内容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改变到了我原有的想法,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在我如今正在经历的大学生活的误区同时又点明了改变的方向措施。可以说让我在日渐疲倦如温水的现状中意识到了一些改变的的重要性。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时间管理的章节。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假期在家,同时因为疫情的影响课程由老师线上教学,所以我每天除去学习外都有非常多的空余时间,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大学生活的一般状态,有着大量的空余时间。老师有天在线上课程说了一句话,对于大学的课程来说,在家的线上和在学校的课程效果是几乎一样的。同样的上课时间,上完课后同样的大量自己安排的空余时间,和在学校并没有区别,甚至可以省去很多路程上的时间。这是一个显而易见但我却一直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一直以来还识在家放假的状态认为可以去了学校再加紧学习准备考试,但其实一直以来我在学校的状态也和在家一样浪费着大量的时间。书中强调时间是一种稀缺资源。更多的课程造成压力,但同时更少的被安排好的硬性时间造成了更少的危机感。就像在家实际的课程学习并没有不同,但是认为还在家休假的感觉减少了危机感和加时间花在玩乐上的负罪感。实际上即便我到了学校,时间也在每天的课余空闲时间中自己可以下个空余时间再开始复习的自我安慰中不断度过。书中提到了一种时间登记册的帮助时间管理的方法。每天记录自己时间的安排去向,不断反思研究自己时间花费的合理性,了解自己时间的去向,从而更好地做出改变。这种奖助金的时间包括自己所浪费的时间的去向直观展现出来提醒自己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抵消自己的安逸提升危机感。在我看来,时间管理的关键在于自己是否想要自己大学的生活有所价值而不是浪费了时间,明确了自己的追求,时间管理是锦上添花。

我在进入大学前每天都写日记,加上为了高考的大量的写作准备,我写过非常多的文章也同样在试图提升自己写作水平上做过很多努力。但当我进去大学后我却发现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过文章了,除去每学期课程要求的几篇作业我几乎没有动笔写过任何文章,连此前一直坚持的日记也因为被更加容易接触到的电脑手机游戏以及课外活动所占据。书中谈到了写作的重要性。哈佛的学生普遍想要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大学期间写了数量非常众多的文章,毕业后仍然如此。对一门课程的难易程度的评判也大部分来自这门课程要求写作任务的多少。这让我感觉疑惑,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关注过写作,直到此时我开始反思我大学期间写过的文章,除去课程的作业,也许写过有几篇演讲稿。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体现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可以反馈到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能力,从大学毕业也需要一篇优秀的论文。这点让我注意到了我一直忽略的一个部分,重新开始注重写作。

我做过一年的辅导员助理,有大量的和辅导员接触的机会,但我却并没有能和辅导员有很亲密的关系。书中提到,大学是精英人才的聚集地,和大量优秀人才的交流非常重要。同时强调去向他人主动寻求帮助。积极主动的寻求他人帮助而非孤军奋战是很有必要的。人际交往同样是大学期间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时候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的事情可能在他人的见一下会有更加优秀的解决方式。书中强调了参与集体活动的重要性,我觉得我一直以来都在积极主动的与他人产生交集,但也许可以去尝试自己认为不可能的开端,开端背后隐藏的未来可能并不如自己原先预想的那样

这本书来自哈佛的教授,书中的内容来自对于哈佛的学生的采访。但这其中所反映出的大学生的要求建议确是共通的。每个努力进入到大学的人都想在大学中得到收获,希望大学能够承载自己之前的种种期盼预期。遇到的问题努力去改变,始终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了解自己一天天变少的大学时间的去向。完美无缺的大学生活可能并不存在,好的大学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珍惜当下,树立自己的目标,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向着就所希望产生的价值更进一步,大学生活就有价值。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0

在学校的推荐下,我读完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这本书以对哈佛人的调查研究数据为依据,通过多个角度(包括学生、老师、学校领导)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哈佛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也通过对哈佛的介绍向其他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学校领导提出了巧妙有效的学习、教学、管理建议,对此我从书中学到了许多。

这本书谋篇布局条理清晰。在第一章作者用序言的形式,介绍了本书产生的背景原因,论述了调查结果的普遍性,对后面八章的内容作了预先介绍。

第二章名为“有力的联系”,通过几个例子,主要介绍了校园生活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说明大学校园生活不同的组成部分如何能够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程选择、学生辅导、住宿安排等等各方面都不会孤立存在,他们是一个有机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比如现代大学校园种族民族多元化的教育因素,会影响学生在选择同宿舍同学时作出的决定;学生在学校参加的各类活动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会使学生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甚至未来从事职业的方向。

第三章名为“来自学生的建议”,通过对哈佛学生的调查采访及对比研究得出了很多与人们平时认识很不同的结论,如适当的兼职活动或其他学校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时间处理得当的话)。针对不少同学刚入校的迷茫,作者通过调查采访主要针对如何处理不可避免并可预见的诸多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比如,如何保证在大学有一个好的开端,打工和兼职是否会影响功课和学业;当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好办法是什么;究竟应该跟哪些同学住在一起。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关系到课程的很多方面。比如为什么某些课程特别令学生难忘,而且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教授拥有多少知识量;或者班级的容量;或者上课时间是否安排在上午10点钟以后。

第五章阐述了大学教师给予学生的特别有益的指导。特别是一些针对个人的有效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可能是学生的大学生活经历中最容易被低估的一个方面。

第六章主要描述了某些大学老师对于学生们的影响。事实上,大学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自认为能够做到的。我们应尽可能地寻找那些能对自己产生积极重大影响的教授。

第七章以及第八章探究了大学校园内显著的人群变化所导致的影响。这种崭新的多元化现象引起了欢乐、恐惧、冲突、机遇和无休止的会议。种族民族多元化对课堂内的学习产生了影响。这两章将展现学生们对此现象的看法。学生们提供的大量事例,进一步证实了不同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工作、娱乐产生的教育效果。种族民族多元化能够并且确实加强了学习行为。学生们在访谈中提到的各种校园政策建议,不论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对学校领导,都有很大的帮助。大学校园里的包容政策十分重要,对于包括学生组织领导在内的大学领导来说,创造积极良好氛围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元化的优越性,减少其消极性,应该作为他们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第九章列举了学生们向大学校园领导提供的具体建议。其中包括大学行政领导、系主任、住宿辅导员以及大学校长。大多数学生不希望学校把他们招进来之后就放任不管,然后顺其发展。几乎所有的学生在大学里都有过令人满意或者灰心丧气的经历。他们希望学校各部门的负责人能够使前者增至最大,将后者减至最小。他们的建议中,有几项比较容易执行;而有一两项建议如果要付诸实践,则需要一定的勇气。

读完这本书,有几点对我触动很大。

第一,就是那些就读于哈佛学生都有着他们自己的梦想,对自己的梦想有着明确的目标。他们利用大学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我们利用闲暇时间玩耍时,而他们却在努力的向着他们的目标迈进,这是我认为我们当下大学生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建立明确的目标,并且努力的去实现它。

第二,就是所谓的“有力的联系”。国外的大学跟国内不一样。国外大学在大一不分专业,因此同学们可以在大一的时候参加各类活动为以后专业选择提供指导依据。而在国内的大学由于专业在报志愿时就必须确定或者被迫确定(专业调剂),导致许多学生开学之后,经过进一步学习和自我认识才知道自己兴趣所在,但无法再次选专业或很难再次选择专业,以至于很多学生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或认为没用而荒废学业。因此我认为如果国内大学可以效仿哈佛之类的国外大学的做法,学生可能会更尊重学业,而不至于像现在很多国内大学生那样颓废。当然针对当前国内大学形势,这样做可能会导致教学资源分布不均,热门专业人多,而相对冷门专业则可能无人问津。但我相信针对过早分专业的现状会随着高校改革而有所改善。

第三,即“小班课程”。小班课程指的是上课人数在15人以下的课程。由于与大课人数上的明显差异,小班课程的教学也与大班不同。大班为提高上课效率,是以老师为主导的学生只作为听众的课程。而小班课程由于人数上的优势,能够使学生作为主体,而老师只作为指导者,以学生的讨论或其他积极参与形式为上课主要方式。目前南工大提倡的所谓“反转课堂”,从目的上来看是不错的,但是却忽略了其他实际问题,比如:课堂人数,学生积极性等。对于大课来说,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上课方式是不适合的,因为这样的方式不但起不到让人人都参与的效果,反而会降低上课效率。但毋庸置疑,小班课程上课模式值得中国高校一试,尽管现在有很多不利因素。

第四,书中介绍的很多教授大都在学生的思想及未来上提出过建设性的指导,不可否认人人都希望得到这样教授的指导哪怕只有一句有用的话。但目前来看,中国高校很少有这样的能解惑的老师,至少南工我没发现。我认为大学老师不应只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解惑,但这解惑不应只是作业中的,更应该是人生道路上的。

总而言之,这本书作为大一学生入学指导书还是非常不错的,它就像指明道路的迷航灯,为我们这些刚进入大学的孩子指明方向,使我们有一良好的开头,为我们今后的大学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还给于教师,以及校级领导,教育家一定有益的建议,使他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梦想与智慧。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1

这本书主要是是讲美国哈佛教育和生活,充满诱惑力,只是大部分章节探讨的内容与现在的中国国情不符,真的要作为一本中国大学生的参考书并不一定适合。但是其中体现出的理念、想法还是极具参考价值,不失为一本自我反省的好书。

首先遇到的就是专业选择的问题。说来惭愧,刚从埋头苦读的高三挣脱,就开始选择专业,在进校前就已经分配好了专业。我的头脑中其实是没有关于我所选择的专业的概念,毕竟高中时一直在强调的是分数而非是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刚刚结束寒窗苦读,挑灯夜战的我们来不及喘息就开始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打听哪个专业好,哪个专业报酬高,最后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会学什么的专业,就这样开始了崭新的,也是茫然无措的大学生活。全然没有过自己热爱的是什么,社会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只是茫然被动的开始下一个阶段的学习,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来源。与那个书中成绩出色,大一结束的时候想做一名教师,但总觉得还没有考虑其他事情,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得出的慎重决定,进入了法学院学习劳动法的男孩简直是鲜明的对比。其次,是关于校园活动、时间分配、小班课的优势、写作的锻炼、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讲述了哈佛的教育方式、理念、生活。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过去。想去回忆起以前那个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下决定的。

当初我走上现在的这条路并不是我自愿的。其实我觉得绝大部分的人在在幼小时都是被这样灌输的:世界上最好的学校叫做清华和北大。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梦想着能够踏入清华北大的大门,成为其中的一员。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渐渐明白世界上最好的学校不止是北京的那两所,还有其他更高的山峰,我才发现我其实并不是爬行在屋檐上的蜗牛,而是生在金字塔上的蜗牛,现实的难度比想像中的还要大。能够到达金字塔顶端的生物有两种,一是苍鹰,一是蜗牛。可是并不是所有蜗牛都可以到达顶端,大部分在半路就迷失了方向,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对于所有人来说曾经的梦想或是还未开花就已凋谢,或是同彩虹一般灿烂缤纷,总之每个人就这样到了各自现在所在的位置。

就这样被现实潮水拍打上了现在的航路,进入了我的大学生活。现在的生活就如前文中提到的,是一种很被动的生活状态。究其根本就是对未来的迷惘。我曾想过这个大学会是我人生的什么,也许是一个中转站,会在这里停留、休息,以更好的状态开始下一次旅途。总之,我不会对这里任何东西产生依恋,不带走任何东西,只是一个单纯的过客。我现在觉得我当初的想法是错误的。我可以在逸夫图书馆的书海里畅游,我可以在镜湖边摄影,把一时的美丽变为永恒。就如《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的作者的观点,我们不应该把教育当成是一场散养鸡鸭的活动,而应该是精耕细做的劳作,把每一步都作出一定的规划。

没有接下来的规划就是我现在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也就此产生,例如说时间。因为没有规划所以产生了大量的无所事事的空闲时间。《穿过金色时光的哈佛人》中提到在与被调查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差别,那就是,那些在大一时,不论学业还是社会活动,取得的成绩都很卓越的学生,在他们的话语里,有一个非常简单却相当关键的词经常出现;相反,那些入校以来一直非常不顺利,甚至非常糟糕的学生,就算给出提示,他们也不会说出那个词。这个关键词就是“时间”。仔细想想如果是我,十分遗憾,我确实也不能说出这个词。从我进入大学以来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因为没有接下来的目标、规划,我一直忽视了时间的重要性,自然不可能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宝贵的时间。

还有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说我的性格。我不大喜欢和别人多打交道,天生内向。加之又是本地人,所以回家的次数多了一些,渐渐发现和同学之间多了一些隔阂。长此以往我也懒得去消除这些隔阂感,觉得自己可能十分不合群,也没有什么集体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形单影只的孤客。对待集体的概念是我既不添麻烦,也不会出什么力,把该做的做好为止,没有其他人那样的集体荣誉感。书中有这么一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良师益友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利用好这个资源,可以充实自己和对自己有帮助。所以我应该试着改变一下性格,多与他人接触。

其实吧这样的问题还是有很多的,就不一一列举。再次回到书上作者写了,许多学生通过了某些事情的影响而做出决定,最后取得的成绩的故事。我对此最深刻的理解就是,这是一个让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通过各种事、经历来审视自己、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以期能做出自己不会后悔的决定,至少是不让现在的自己后悔的决定,这个决定也许会成功实现,也许会失败,成功固然高兴,但失败也不决会后悔。至少可以自己对自己说我考虑过、衡量过,这就是我心中的答案。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哈佛的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和应该也是必须该做的事情。关于这本书和这本书中所举的各种哈佛学生的例子,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去品读,研究。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2

打开学校的推荐书目,扑入眼帘的便是这本《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唯美的名字加上哈佛这块闪闪发光的招牌,让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它进行阅读。

细看此书,我发现它的内容并非唯美文艺的风格,书中所述内容,也并非想之当然的哈佛轶事,而是一本类似于调查问卷后的结果演示与信息总结的书籍。在仔细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异常可贵的东西:它是实用主义的、极其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那就是以哈佛毕业生为模板的关于如何度过这美好四年的或是总结、或是经验、或是教训。这是一本类似于调查问卷后的结果演示与信息总结的书籍,它以对哈佛人的调查研究数据为依据,通过多个角度比较全面的展示了哈佛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也通过对哈佛的介绍向其他学校的学生、老师及学校领导提出了巧妙有效的学习、教学、管理建设的方案

说实话,读这本书算是有些晚了。书中对大学生应注意的各种方面进行了周密的论述,理应在开学前就进行阅读,以便更快融入大学生活。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现如今我已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对大学的一切有所了解,可是要说了如指掌,却还欠火候。因此阅读此书时,我时时有着感同身受的共鸣感,以及拨开乌云见太阳的豁然开朗感。李开复曾说:“大学不仅仅是一个历时四年的时间概念,最重要的在于他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基础。”那么大学四年这一段青春岁月,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我们应该怎样度过才算是过的充实而有意义的呢?这本书在对哈佛的学生进行访谈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这个课题:学生在校期间做出什么样的决定和选择,才能保证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在阅读了此书后,我想我可以给出一个自己的答复。书中看着那些哈佛忙碌的身影,感同身受当我们整日忙碌穿行于大学校园时,可也曾同样想过,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我们获得了什么、又贡献了什么。

书中有这样一句,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我理解为在这大学四年里,我们要善于去交良师益友。有时候我们只会去想大学老师控制着我们的成绩单,大学同学则是明争暗斗。但是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是我们的无知或者说是固执的自以为是。但你反过来想想,我们才是我们自己的主宰。良师益友就相当于是我们人生中的宝贵资源。利用好这资源,我想你可以更好地去拜师求艺,老师则更是乐于将自己的经验与你分享,你也能更好地交上几个知心朋友,来充实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去学会团队合作。

这么说些大道理,每个人心里都懂,关键还是看行动。有时候,你以为你有很多选择,但是在你四周,有很多你看不见的墙,其实你只有一条路可以走。或许我们也该不禁问一句,时间都去哪儿了。有些人游戏时间,很快便虚度了一天,有些人却拼命对事件抠门,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些游戏时间的人常常会表现得不屑。但是,越是不屑,越是惧怕。

英雄不论出路,这是辅导员对我们说过的我印象较为深刻的一句。评定一个学校的好坏,学校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关键还是我们学生。哈佛之所以如此光耀,那也该是所有哈佛人的泪汗所换来的。作为南工人。是否也该让我们的学校因为我们而自豪。从哈佛这本书来看,哈佛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自身的技能还是很看重的,特别是对于写作技能。这些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更高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或是在自主的时间里,可以适当考虑注重这方面的培养。再有就是强调团队、小组的力量,这确实很重要,不单单只是表现在翻转课堂上,在其他学科学习方面,生活方面也该同样注重,这样,我们整个团体都会提高。

步步走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如蝉一般脱出基础教育的陈壳,已然不是不喑世事的孩子。大量知识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堆积,使昔日的幼稚已经不再属于我们,一跺脚一撅嘴往地上一坐的娇蛮任性也与我们无关。我们已经脱离了无忧无虑的童年、青涩懵懂的少年。是的,我们是堂堂正正的成年人了。我们有义务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负责。既然加入了高等教育的行列,就不能在心智上不达到成熟。这是在这四年中,想来是最基础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条说来容易,实践起来却难如登天。大体理想化与与之背道而驰的状态固然存在,在书中也有零碎的片段式的描述:有些学生在作出决定前,进行了非常认真的思考,因此目标明确;而有些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随随便便做出选择。这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经常会造成深远的影响。笔者认为,作为当代大学生、高等教育的进行者,是有必要对自己的任何一个决定加以深思熟虑的。”今天脑子一热一拍脑袋就决定这么做”的情况在年少时期尚能接受,但一旦步入成年之列,就显得不合时宜。也不是说不合时宜就一定是坏事,但这种”不合时宜”并不能为自身发展带来很大的好处,相反弊大于利:未经认真思考的想法就如同怀胎未满十月即临盆的早产儿,孱弱而缺少生命力,其前途不得不说是堪忧。而其幸存也不得不说具有偶然性和一定的运气成分了。不用细想,也可以轻松发现身边诸如此类的例子:贪图一时的睡眠翘了晨课的同学,因为期末考不及格无奈重修;盲目跟风加入各种部门的同学,又嫌太苦太累中途退出;甚至有平时沉迷手机无心学习的同学,临近毕业才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追悔莫及。这些行为,缺乏主动性与主观性,是心智极度不成熟的表现。相比之下,那些勤于思考,勇于直面人生接受挑战的同学,脚踏实地地为自己建好了一座桥,自然也就没有走到尽头发现前方有一条大河的窘迫。正如书中序言所说:”所以毕业典礼上,有的学生会说:‘再也不会有比这段时光更好的经历了。’但是也会有少部分人痛心疾首地说:‘如果早点明白这些道理就好了。’”

理论是空的,不予以行动就无异于井底之蛙。于是在这条的基础上我又想,具体我们大学生该怎么做呢?我总体归纳为两点:明确目标和社会化。所谓明确目标,很好理解,就是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为自己铺造人生之路。但需注意笔者所指的明确目标,不是狭义上的专业方向,这个目标应该是有更大范围的:这个目标的本质是你将来希望从事的职业,那么可以是你现在的专业,也可以是你的兴趣。据我所知毕业后从事非专业工作的人不在少数。我的一位朋友就是凭着浓厚的爱,向本专业提出了休学申请,继而去大城市学习自己所向往的东西了。我觉得这样很有勇气,也很好。将自己所喜欢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职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反观大多数同学到现在对自己的未来都没有明确的考量,任凭家长选取了一个前景好的专业成绩好的大学,在学校内虚度光阴,毕业后不知所措,这就是前面说的最不成熟的做法了。与其如此,不如自己着手规划人生,第一步就请从明确目标做起。

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哈佛人的一代精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每个人知道自己所处的阶段和必须该做的事情。当然,关于这本书和这本书中所举的各种哈佛学生的例子,值得我们更深入的去品读、去研究。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3

个人,平时很少会去阅读一些教育指导类的书籍,对于这本《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最初也本想抱着随手一翻的心态来瞧瞧的,却不想,再难释手!不得不说,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特别当我抚览过richard j.

light 教授理性而真切的言语时,真有种相见恨晚的痛感。于是,我前前后后花了两周时间对此书通读了两遍,中间还做了不少的笔记,迫切希望自己能更清晰、更透彻的明了这门关于“大学之门”的哲学艺术。而现在,能够在此分享一下个人的感悟,鄙人着实激动,下面,就基于我的视角,来**一下此书。

richard j. light 教授作为知名的统计专家,在撰写此书时,将其分为了九章一附,而就我个人而言,又将这些章节归类成了四个层次,也就是将此书分成了四个部分,以便能更清晰的理解文章的表里。

第一部分,我将其命名为“致学”,它分别由第一章“序言”、第二章“有力的联系”、第三章“来自学生的建议”和第五章“有效的指导”以及第八章“从差异中学习”这些章节组成。在这一部分中 richard j. light 教授通过大量的事实与数据,辩证解答了“学生如何充分利用大学时间”这一问题,这也是最直接、最真切面向我们的财富,而书中巨大的研究调查事实又系统的向我们解释了“大学是什么?

”、“如何开启大学之门?”、“我之于大学,大学之于我为何?”等一系列我们所迫切追求的真理,不得不感谢richard j.

light 教授的良苦用心。

我之前曾说过“我与此书相见恨晚”,确确实实,当我捧得这本书时,真有种“高山流水”的喜泣。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一名普普通通从应试教育下产出的新生,如同书中众多的受访者一样(当然他们并非产自应试教育)突兀的面对“大学”这一新事物时,产生了众多的疑惑与问题,它们不仅仅局限于学***,还波及了生活甚至思想与人格方面,我当时就很迷茫,开始无时无刻地,不断地,反复地思考“上大学为何?何为上大学?

”;“大学又是什么”;“如何去上”等一系列问题。《大学》中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仅管此大学非彼大学,但此大学又未尝不可为彼大学),于是,我开始从“德”与“善”两方面去寻找答案,去解决问题,渐渐地,到如今我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大学之道”,而这些中的大部分与 richard j. light 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当然这里所说的“道”,不仅仅局限于“建议”与“学习”,而应上升的更高的哲学与艺术层面,这一点我真的很自豪与高兴。

当然,我仍有众多未曾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让大学生活形成一个合理的平衡,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这本《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着实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书中的第二部分,我则将其归为“致师”,它由第四章“最有效的课程”及第六章“产生重大影响的教师”两章组成,这两章从教师这一层面讨论了教学过程中的长短,并给教师及教学方法提出了众多有益的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我最影响深刻的莫过于哈佛的小班讨论课和哈佛老师从学生角度思考、注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态度。与其相比,现如今,我们众多的课都采取大班制,老师们仍缺少与学生互动的环节,我觉得这一点,不但要求校方思考,老师也要更多的去想、去思!

正如张赋贤博士在序中所言:“我只是建议您读完本书后,思考一下,我还能为学生做些什么?如何使我的学生从我身上得到更多的帮助?

”书的第三部分我把它归为“致政”它由第九章“大学领导能做些什么”组成。通过本部分,我们可以靠近地去观察哈佛大学包括美国大学在管理及行政上的优点,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态度不得不让人赞许,相比于国内大学政治化严重,思想文化仍有束缚的现象,我觉得我们每个人至上而下都应深思!

最后一部分,我将其归类于“致育”,我把第七章放入了其中,现在想想还是太局限了,毕竟整本书都在讲教育。不过第七章依旧意义非凡,它论述了“在如今一体化、多元化大背景下,大学之道如何发展?”这一具有现实价值的问题,这一问题任重而道远。

本文指出,要开放文化,引导大学多元化发展,鼓励文化碰撞、交流与融合。对此,个人觉得richard j.

light 教授对其指明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其在对待如此深远的问题时,仅仅通过一章来阐明无疑是局限的,我们应更全面地考虑到大学文化多元发展中隐含的价值与未知的困难,正如哲学中所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想,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以上,我想便是我在读此书时的所思所悟,当然我的收获不仅仅只有这些,通过《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我真切的看到了哈佛及美国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活:有更多的课外研讨时间,宿舍室友来自不同专业,还有丰富的课余生活,我想这些在我们国家、我们大学又未尝不能推广呢?

最后,老实话,我个人对读书有种强迫症的感觉,就是喜欢去了解追踪关于所读书的一切,包括作者、网评及他人的感悟,在追寻过程中,我却发现这书对大家而言着实难得一见,甚至在**也未有销售,实在让人惋惜。理查德j.莱特教授说,这本书以哈佛大学为基础,但适用于美国。我认为学术教育没有国界。这本书不仅适用于美国,而且让我们学习。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4

有时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学两年后,我学到了什么?中文从来不是自己的强项。虽然我从小就对汉语有一种朦胧的喜爱,但也许这就是距离的原因。

当阴差阳错到了大学读了中文之后,这份朦胧的喜爱也被对这所自己并不是很中意的大学的抱怨而越来越淡。志不在此,也没有办法。于是托福,gre,寻找着另外的出路,企图在另外的更加sublime崇高化的国外大学中找到那份自己心目中对大学的美丽幻想。

这里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的大学建筑,没有幻想中那种白发苍苍安详鸿儒似的老师,更没有那种自己心目种不可或缺的人文学术气氛。也许这是对北方固有的偏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南方人的心态。直到大三我才注意我的大学。专业时间对英语有贡献,学习最好的英语是自学。

而且专业,以后当英语老师应该比汉语老师好。

今天看了这部友人推荐的书——《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记住了这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此,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和一个甚至几个大学教师建立这样的联系。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齐全的设备,有多少古老的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更重的是充分利用好更为宝贵的资源--周围的同学,老师。

该书提到了在哈佛受到高度尊重的小组学习模式。具体来说,对于学习有困难、想丰富课余生活、感到孤独的学生来说,集体学习或社区化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几天前,我和朋友聊了聊李安的事,说很有意思。他那样一个人,感觉没什么脾气。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但即是他做错了什么,也没人能忍受责备他。

今日看他的自传,他说 ;

一。我的自尊心很低,我经历了很多不快乐,我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

2懂得太多的人容易“端着”,而创作做事反而需要的是勇敢地去打破规则。

他很喜欢拍电影,也很适合拍电影。觉得做电影就是高兴的。不拍电影就像死人一样。

4做电影时敢尝试不同的东西。

所以他姿态放得低。每次拍电影的机会都来之不易,所以我很珍惜。

在大学时听到其他同学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而自己英文本来就不好,更寡言,摸索着怎么做。最终在做的时候运筹帷幄。

专注做自己喜欢的东西。我想他在拍电影的时候根本不想去奥斯卡。听到他赢得金熊奖的第一反应就是害怕。 他觉得自己会给他的未来生活带来很多麻烦。

今天听到一个好玩的段子。读书出国是为什么?好工作?

找到好工作是为什么?赚大钱。我现在就给你一百万。你对读书还那么认真吗?

~~~还是会这么认真读书。其实我就想看看我学好英文的样子是怎样的。

何为美的生活?不过如此吧。

就像我们喜欢烹饪一样,不想当厨师,只想享受过程。如果最后因为常做,能做出好吃的菜给家人吃就更好了。事实上,许多厨师昨天之后就不想吃东西了。 他们没有能量吃。

就像我们喜欢唱歌,不是做歌手,而是享受被表达的感觉。如果我唱得这么差,听我唱的人说,那真的是我真正的朋友。

就像你如果喜欢我,请不要是因为我适合结婚,不谈钱财,而是喜欢跟我在一起的感觉,我们可以一起聊天,可以一起相守。如果我们能继续在一起,那就更好了。

读书也是,所以是因为想学的这门课真就国外才顶尖,那就去好好出国去享受读书的过程。如果能因为用心读而读得很不错,能学以致用就更好了。

不要太功利。

我想,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或者说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女生来说,突然从高中那种束缚的生活变得完全自由,都会在刚入大学的时候感到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吧。不知道怎么和人相处,除了寝室姐妹,我们认识的人也很少。习惯被安排的生活,课程怎么选,购物怎么去,饭店怎么找,图书馆的资料怎么查阅,学期开始应该准备哪些笔记本,食堂开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没有模拟考试的期末考试应该怎么答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去问。

此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学校的那么多社团,应不应该去参加?自己能不能行?

在孤独的时候,也把这种孤独归因于自己的内向,对那种网上爬的假清高似的不屑,对麻烦的人际关系出自假文人的厌恶吧。骨子里那点点文人气隐约地向往地是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潇洒。可是,忘了自己那是鸿儒了?

更没有才高八斗的隐士那种潇洒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念,坚守自己清贫的生活。当我关上一扇窗,世界也会关上那扇窗。只有这时才发现自己总是进步得那么慢,自己逃不掉,走不出去就是这个世界。

所以回到现实吧。书中提到的小组学习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社团让学生找到兴趣上的朋友,我想,首先最好的就是给新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找到一种归属感。

莫泊桑在他的名篇《项链》中开头中说到:“世上的漂亮动人的女子,每每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似地,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这正是我们现在要说的。她没有嫁妆,没有希望,没有办法让一个有钱又权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她将嫁给教育部的一名小科员。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最好的时代。女性在各各方面都站在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自己可以花钱买花戴。物质可以完全独立,精神可以独立。

这又是最坏的时代。才发现这独立与自由是建立在跟男性对手的竞争与较劲中得来。才发现不但要负担旧观念中的贤良淑德,贤妻良母,又要撑起新时代的独立。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5

书籍是人类生活的朋友,这是我一生的坚持。当然,好好读书,好好读书,选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利用课余时间,我读了《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这是一本由理查德·莱特写的教育书。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描述了他参加的一个关于如何教育的会议。会议上,一位其它学校的教育者说:“他们学校的方法就是,招进来一群优秀的学生。

然后给他们极大的自由,任由其自由发展”作者对这个理论,可是相当的不赞同。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极好的。毕竟,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是18岁以上的成年人。我们有选举权。我们是公民。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书中有一句话,优秀的大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我知道在这所大学四年,我们应该善于交好老师和朋友。有时我们只是认为大学老师控制了我们的成绩单,而大学生们公开和秘密地打架。

但是其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我们,是我们的无知或者说是固执的自以为是。但如果你反过来想,我们是自己的主人。好老师、好朋友是我们生命中宝贵的资源。

好好利用这一资源,我觉得你最好去老师那里搞艺术,老师更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经验,你也可以更好地交几个知心朋友,丰富你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团队合作。

读完全书,我有很深的感触!以下是我个人对这本书的认识!

如果我们做对了事,那是很好的。如果我们做错了事,那就要自己负责,自己承担。在过去的18年里,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但是现在我们需要自己做决定,自己做选择。

选择,是书中多次提到的概念。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了一个关于许多学生在某些事情的影响下的决定和最终成就的故事。我在这中的领悟就是,这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让自己通过这些事把自己从里到外看清了一遍,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做出不会后悔的决定,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成功固然高兴,失败,就要勇于承担。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在战斗前考虑失败的人。我不知道是好是坏,但我总是明白,如果我做错了什么,不要责怪天地。这都是我自己的因果关系。

时间是一种资源,一种不会再生的资源。它的珍贵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得到承认。时间是无情的,是不会停下的,它将一切的繁华送入了归墟。

对于大学生而言,时间同样珍贵。我们年轻,但我们也会年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不是一句空话。其实有时候我想回到过去,这其实是宝贵时间的一种体现,但这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试着思考我们的未来,我们是否也要回到现在?

我曾想回到过去,好好学习,不再贪玩。未来的我是否也这样想过。若是如此,我为何不这样做。

时间不回流,难道要等未来的我心痛吗?利在我,损在我,现在就应做未来的我期待的事。一个经历过错误的人不会再让自己走上错误的道路。

珍惜时间,莫后悔。

意志力,我一直都在探寻这个话题。我一直认为这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时便是体现意志力的时候了。

你能否咬紧牙关度过这个问题呢?面对生活中无数的**,你能坚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吗?就如上一章,我面对玩乐,丧失了对自己时间的掌握。

那时候,我的头脑完全充满了玩乐的信息,眼睛不愿离去,身体如被掌控。我曾对自己说过“欲念一途,万万不可开头”。我知道我的意志力,无数过去的例子都表明了这一点。

我的意志力,的确不怎么样。这很丧气,但我也从未丧失希望。也许没有什么希望,但也是我的坚持,唯一的坚持。

我相信有一天我会有坚强的意志力。也许我会为此付出昂贵的学费,但这是值得的。

自信,两个字,就是自我;我认为,信心是信心的信心,信息的信心,正义的信心,也许还有其它含义。信念,就是人们的自信,相信自己,一种毋庸置疑的力量,要在自己的身体里支撑,让自己面对困难而不跌倒,在挫折面前依然能够挺身而出。这点信念与意志力很像。

信中的信息,了解自己的一切,是清楚的。面对问题,知道你能走哪一步,不能走哪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并相信自己能完成任务是自信。

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坚信自己能够完成任务,这是自负,孙子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是一种责任,最基本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就像合同一样,我们必须完成它。我们不能逃避。

例如,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对这个未来产生影响。我们想要一个更好的未来,这是我们对未来的责任。聚合三个信,我才认为,一个人有了自信。

有了自信,我对自己每天的变化充满期待,我坚信总有一天我会达到满意的程度。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我说“道理要早明白”。古人云“四十不惑”。

意味着四十岁才能明白人生之理,如果早一点明白,我想对人生应该有很大的帮助吧。我们最大的资本是年轻人。我很高幸我们在这个我们负担得起的年龄失去了太多,这样我们将来就可以避免走弯路。

李开复还说,大学是人生最关键的阶段。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努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自信心、珍惜时间、注重效率。

为自己以后的人生打造夯实可靠的基础!总之,读了这本书,使我自己得到了提升!

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16

作为一本集成功学与教育学于一体的书,还是不错的,书是讲美国教育和美国大学生活的,书目充满诱惑力,只是大部分章节探讨的内容与“国情”不符,真的要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大学参考书并不一定适合。但是以此得出的国内外顶尖大学间的差距还是可见一斑的。有时候会问自己这个问题,大学了,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中文从来不是自己的强项。虽然从小对中文有一种朦胧的仰望的喜爱,那也许是距离的原因吧。当阴差阳错到了大学读了中文之后,这份朦胧的喜爱也被对这所自己并不是很中意的大学的抱怨而越来越淡。志不在此,也没有办法。于是托福,GRE,寻找着另外的出路,企图在另外的更加sublime崇高化的国外大学中找到那份自己心目中对大学的美丽幻想。这里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美丽的大学建筑,没有幻想中那种白发苍苍安详鸿儒似的老师,更没有那种自己心目种不可或缺的人文学术气氛。也许是对北方固有的偏见,更确切的应该是南方人那种心态吧,直到人到大三才开始重视我的大学。专业的时间贡献给了英语,学得最好的英语竟然都是自己自学的。而专业,以后当英语老师都应该比中文老师好很多吧。

今天看了这部友人推荐的书,记住了这句话,卓越的大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往。因此,每个本科生都应该与一位甚至几位大学教师建立这样那样的联系。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齐全的设备,有多少古老的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更重的是充分利用好更为宝贵的资源--周围的同学,老师。反思自己进入大学以来的学习、生活,一个非常强烈的感受就是,原来自己一直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书中指出,在与被调查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重要差别,那就是,那些在大一时,不论学业还是社会活动,取得的成绩都很卓越的学生,在他们的话语里,有一个非常简单却相当关键的词经常出现;相反,那些入校以来一直非常不顺利,甚至非常糟糕的学生,就算给出提示,他们也不会说出那个词。这个关键词就是“时间”。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也在思考,如果是我,我能不能说出这个词。结果很遗憾,我没能想到这个如此重要的关键词。这就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从我进入大学以来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忽视了时间的重要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充分地利用了这段宝贵的时间。首先,对于专业的选择。我们是这样的,刚刚从只知道埋头苦读的高三挣脱,就开始选择了,大一就分了专业。此时我们的头脑中是没有概念的,即使高中学习再好,了解一切公式定理,但并不能用公式用定理来判断我们将要从事一生的事业。这一阶段,我们并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社会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自己热爱的又是什么,只知道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打听哪个专业好就业,哪个专业报酬高,最后选了一个自己也不知道会学什么的专业,稀里糊涂开始学了。这样我们的积极性从何而来,没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来源,一种光荣的使命感,还有什么理由发愤图强,挑灯夜战?何以成才?而美国大学呢,他们是进校后边学习边思考自己的方向。书中一名男生成绩出色,大一结束的时候他想做一名教师,但他总觉得还没有考虑其他事情,于是他在大二一年投身志愿工作,通过课堂外的经历,他对所学课程有了重新的认识,启发他思考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公民,并最终进入法学院学习劳动法。通过反复思考得出的慎重决定,这才是真正有益的对自己负责任的选择。相比中国流水线快节奏的选择方式,她们的停顿强调反复是多么的重视,不浮躁不浅薄,值得深思。

    书中提到了在哈佛里备受推崇的小组学习的模式。具体来说,对学业有困难,想丰富课余生活,和孤独感的学生来说,小组学习或者社团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我想,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或者说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女生来说,突然从高中那种束缚的生活变得完全自由,都会在刚入大学的时候感到或多或少的孤独感吧。不懂地怎么跟人相处,除了寝室的姐妹之外,认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习惯被安排的生活,课程怎么选,购物怎么去,饭店怎么找,图书馆的资料怎么查阅,学期开始应该准备哪些笔记本,食堂开饭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没有模拟考试的期末考试应该怎么答题,都需要自己一点一点的去问。除此之外,更有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吧。学校的那么多社团,应不应该去参加?自己能不能行?在孤独的时候,也把这种孤独归因于自己的内向,对那种网上爬的假清高似的不屑,对麻烦的人际关系出自假文人的厌恶吧。骨子里那点点文人气隐约地向往地是那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潇洒。可是,忘了自己那是鸿儒了?更没有才高八斗的隐士那种潇洒的自信--相信自己的理念,坚守自己清贫的生活。而当自己关上一扇窗的时候,世界也关上了那扇窗。才发现自己总是进步那么的慢,自己逃不掉,走不出的还是这个世界。所以回到现实吧。书中提到的小组学习让志同道合的学生聚在一起讨论学习问题,社团让学生找到兴趣上的朋友,我想,首先最好的就是给新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找到一种归属感。还有我们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在内的学校教育,其任务与职责究竟是什么?教有本质归根到底是关系到人(不论个体还是群体)的发展的问题,它是否可以不受特定的教育体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如果教有本质或者学校教育的本质应该将“帮助一个未成熟或未成年人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列入其中,那么我们这些各级各类学校里的教育工作者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解决真正的问题和困难。

以上就是“穿过金色光阴的哈佛人读后感”相关内容,感谢大家的阅读,更多内容还请关注本站哦。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1196.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上午6:06
下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上午6:06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