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说园》读后感精选模板

心得体会是对学习成果题和经验的总结与回顾。它有助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以提高自我素质,让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很好地体现。所以,写好心得感悟至关重要。以下是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以及《说园》读后感精选模板的内容,由此需求的朋友们快来看看这些精选范文吧。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 《说园》读后感精选模板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

陈从周是上海同济大学的老教授,一个在建筑美学上颇有造诣之 人,他的“说园”以清丽的文笔,引人入胜的立论,勾纳出园林建 筑美学的要义,诚如叶圣陶先生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 此高境,钦悦无量”。提到中国园林一定不会漏掉苏州的网师园、 拙政园、留园;也不会忘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

这些闻名中外的名园,是出于何人之手,何方之功?造园少不了 银子,造流芳百世之园更少不了文人,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 银子总是与商、仕容易沾边,又少不了商人、仕人。

历史上文人向来不屑于商人,源于忌违见利忘义。其实商人牟利 为钱,文人趋仕亦为了钱,同归而殊途,平心而论,读书是求知之 举,牟利则是用智之举,商人重钻营,仕途亦需钻营,一是近利, 一是远谋,道德上重远谋轻近利,产生历史沉淀的差距。

文人不入仕则贫困潦倒,为商人耻笑,商人无仕撑腰成不了,买 官则是商仕同化进而互利的表现。这与“说园”靠不靠谱?

“说园”好说,没有钱还是造不起园滴,有能力造园的人不是商 人必是仕人,或者商仕同体,如今历史上留下的名园,能成为大众 的游乐场,虽然不能妄论归功于两者,却并不能少了两者。粗制滥 造者暴发户居多,所以高人一筹的商人是一定要借文人之力,以丰 己羽,造出像样的,代表文化的园流了下来。

当然革命不能不提,因为私人领地,革了命大众才能进得去。如 今私人领地多了,怕哪一天突然革了命大众进去,心疼没有用,一 定要靠仕人在法律上落实一个私有财产不能侵犯的承诺,心里才踏 实,这件事已经可以踏实了。

另一个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不必革别人的命,进别人 的园,有许许多多收费与不收费的公园,就是人多一点而已。

没有慈禧太后,就一定没有颐和园,没有革命也一定没有大众的 颐和园,此话真是难以评说历史的世事功过,也就是所谓的主流文 化发展过程的悖论。一个吾人无解的无知。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2

余近日观陈从周先生《说园》一书,很有感触。又闻博友对其装 帧颇感兴趣,遂写此篇以记之。为何谓之观书,因吾辈学浅,如清 风翻书,略解一二,不可谓之读,故谓之观书。《说园》一书为八 四年第一版,文为繁体,若无一定繁体文功底,通读其文,力不从 心。

吾之愚见:用繁体,文言著述园林,此乃古文之胜于白话也。古 文虽寥寥数字,意义非凡,读者反复诵读,斟酌其意,反复思索, 方得自己之见解。然现代白话,文意直白,读之如走马观花,过眼 云烟,读毕,抛于脑后,无自己之深思,不利学习。

于文如斯,于造园,亦有类似之理也。纵观西方园林,以规整形 式者众,皆以几何造型为基,精心修剪,轮廓分明,如白话之直白。 然中国之园林,讲立意,亲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静心品园, 以步量地,一花一木一石,精心推敲,叠山理水。方寸之间,暗藏 河川,历时数年,方成园林,正如诵读文言,低头沉思,反复研读, 方悟其意,拂袖仰首,自得其乐,欢笑而去。

故用文言著此书,正合园林之意。语句深浅程度,由读者自己斟 酌,不可直白,理解其意即可。外人如不解英译文之处,亦可自学 汉语,研读原文,品中华文字之奥妙。甚妙!

吾之愚见:中华之传统文化,精华者需发扬,并应引以为豪。观 现今传统弃之如粪土,而媚西洋新古典,住宅小区,抄西洋柱式, 附庸风雅,无比例尺寸可言。换件西服,说句洋话,自以为高人一 等,可笑之极。然学问有深浅,术业有专攻,精华者,不随时间、 国别、经济文化之改变而失其意义。中国园林,应得世人敬重,但愿中国园林将来,如国内之西洋古典,遍地开花,有朝一日,世界各地遍开中国园。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3

《说园》分: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共五卷, 对造园之理,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 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观书前,不解芭蕉立于墙角为何意, 今观书,方知是为防风破叶之故,妙哉!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 叶公圣陶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叶公长于编辑,对其有如此之高评价。

文笔清丽可颂,引人入胜,妙趣横生,不禁想起自己游园点滴。 书用毛笔精书影印,并附中国古代造园图三十二幅,相得益彰。

开卷有益,如有兴趣,不妨看看。今以文言写之,以敬先生。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4

xx年,一书友借我一本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草草读过, 便被索去,丁点笔记也没做成。但仅靠这点水般掠读,竟也有了些许游园鉴景的眼力,足下历过南北园林处处,终有了许多入心入脑 的领悟。

此书,今亦名《梓翁说园》,盖因先生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

《说园》,人誉“大家小文”,作者卓然大师,此书却小而含菁。 先生从园林建造的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 诸多方面,娓娓叙来,文笔清丽典雅、说理处处入心。诗词歌赋随 意入文大有园林里移步换景、景随步移之妙趣。

《说园》写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园林的问题,时至今日,无以 复加。陈从周先生谢世十二年,他的书一版再版,也许是文人和学 者看得更多些。如果我们的城市景观设计考虑的周全些,传统文化 保护专业些,那么游人的文化眼光和鉴赏品味也可能随之提升一二。 可叹的是,往往在其位者未必明其道吧。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5

早好多年就想读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前些年也并不因忙而 是在很多无谓中失去了很多看书的空闲,这两年在园林工作,本着 临时抱佛脚的念头就读了《说园》。《说园》是本零碎的书,不是 能一气呵成的那种,没有一个故事的主线串联着,东一麟,西一爪 的让人不暇顾及。

这本书不好读,我自感是自己学养所致,因为园林艺术也是综合 艺术,涉及的方面很宽。就慢慢的看,先不说《说园》有多么的精 妙了,我还没有领略其真正的好处,先闭上嘴别乱说。我想大家和 小爬虫的区别就是,大家的真知灼见,小爬虫文人见景就叹,见物 就赞的。一眼就看得穿,自然就知其其中优劣,说到败笔也能一针 见血。浅陋小文人呢,他脑子里无景,也无境,看到啥都如进了天 国一般,迷途了只好做梦般的呓语。所以,那些豆腐渣一半多的所 谓文章,我是不看的。

看看陈先生怎么说我们自己引以为豪,津津乐道的珍珠泉吧,权 且实录下,供大家赏评:济南珍珠泉,天下名泉也。水清浮珠,澄 澈晶莹。余曾于朝曦中饮露观泉。爽气沁人,境界明静。奈何重临 此地,已异前观。黄石大山,狰狞骇人,高楼环压,其势逼人,杜 甫咏《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不意于此得之。 山小楼大,山低楼高,溪小桥大,溪浅桥高。汽车行于山侧,飞轮 扬尘,如此大观,真可说是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不伦不类。这是 陈先生所目睹,心受的今日之珍珠泉。我们却在那里还在喋喋不休地咏颂着。

苏州,扬州那些地方也去看过,说是那里的园林甲天下的。我也 在那里辗转留恋再三,终不得要领的。只是上虎丘的时候,想坐一 滑竿,人家一看我胖的厉害,给两份钱也不抬的,儿子一边幸灾般, 掩口而笑。

张炜和刘玉堂都在不同角度批过济南的,他们看得准确而深刻。 批一个地方,未必是否定和仇视,相反是一更深层的爱。那些无病 呻吟的歌咏反而危害甚大,他能让一个地方麻木和混沌。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6

“说园”好说,没有钱还是造不起园滴,有能力造园的人不是商人必是仕人,或者商仕同体,如今历史上留下的名园,能成为大众的游乐场,虽然不能妄论归功于两者,却并不能少了两者。粗制滥造者暴发户居多,所以高人一筹的商人是一定要借文人之力,以丰己羽,造出像样的,代表文化的园流了下来。

另一个当然,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匠人,不必革别人的命,进别人的园,有许许多多收费与不收费的公园,就是人多一点而已。

没有慈禧太后,就一定没有颐和园,没有革命也一定没有大众的颐和园,此话真是难以评说历史的世事功过,也就是所谓的主流文化发展过程的悖论。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7

陈先生推崇的园林境界和诗词的境界一样,天然即最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耐看耐听,经得起细细推敲,蕴藉有余味。穿山引水,花木栽植、亭台水榭,一切的人工斧凿痕迹要尽可能地掩饰和隐藏,成就自然之美,符合中国哲学中“天全”、“化育”的思想。人在园中如处山林,有濠濮之趣。

造园之道,在于“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存天趣也”,特别要注意互补、反衬的笔法,重在做到随意、自然、空灵。根据园林面积的大小,栽培的植物也有所不同。“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松者,鬆也。枝不能多,叶不能密,才见姿态。而刚柔互用,方见效果,杨柳必存老干,竹林毕露嫩梢,皆反笔出之。”风景区的建筑,则要做到隐而不显,散而不聚,低而不高。建筑应成作为风景区的一部分,随宜安放,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而不能喧宾夺主,破坏了整体建构。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8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造园可以遵古为法,亦可以洋为师,两者皆不排斥。古今结合,古为今用,亦势所必然,若境界不究,风格未求,妄加抄袭拼凑,则非所取。故古今中外,造园之史,构园之术,来龙去脉,以及所形成之美学思想,历史文化条件,在在须进行探讨,然后文有据,典有征,古今中外运我笔底,则为尚矣。

《说园》一书既是对园林文化的总结,也是一本内容丰富,值得一读的好书。要想理解和欣赏园林,只有认真反复地阅读《说园》,领会原文的涵义,才能对园林有所了解,才能领会园林生生不息、源源流长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9

 记得老师在课堂上解释过“园”字,将各种元素围合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解释,但是这围合起来的元素却大有学问在。读过陈从周的《说园》更让我对园林感到震撼,更让我不禁感叹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园林讲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有假山的山脉清晰,有水的清澈碧绿,有树木的形态万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造园的意境完美的像一幅画。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在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何为“美”,相信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园林中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也算是精妙的表现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还有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对于造园元素来说,园林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其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古典园林借助具体的景观——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风景画面来间接传达意境的信息,同时还运用园名、景题、刻石、匾额、对联等文字方式直接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深化意境的内涵。与借景抒情有异曲同工之效。并且在布景中更是妙在含蓄,耐人寻味。

  喜欢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也很喜欢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是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0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xx年)的着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说园》是系统论述中国造园理论诸如立意、组景、动观、静观、掇山、理水、建筑、栽植的专着,是高度提炼后的理论精品,正如陈先生自己所说:“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余写《说园》连续五章,虽洋洋万言,至此江郎才尽矣。半生湖海,踏遍名园,成此空论,亦自实中得之。”陈先生一生从事中国古建筑及园林的研究,《说园》可以说是他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作为今天的人,亦无人可及。现撷选《说园》中的部分精彩文字,以飨读者。

造园一名构园,重在构字,含意至深。深在思致,妙在情趣,非仅土木绿化之事。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一路写来,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异。吟得与构园息息相通,“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景中人也。有此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大园总有不周之处,正如长歌慢调,难以一气呵成)。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即包括在此意之内。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

园林中求色,不能以实求之。北国园林,以翠松朱廊衬以蓝天白云,以有色胜。江南园林,小阁临流,粉墙低亚,得万千形象之变。白本非色,而色自生;池水无色,而色最丰。色中求色,不如无色中求色。故园林当于无景处求景,无声处求声,动中求动,不如静中求动。景中有景,园林之大镜、大池也,皆于无景中得之。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1

余近日观陈从周先生《说园》一书,很有感触。又闻博友对其装帧颇感兴趣,遂写此篇以记之。为何谓之观书,因吾辈学浅,如清风翻书,略解一二,不可谓之读,故谓之观书。《说园》一书为八四年第一版,文为繁体,若无一定繁体文功底,通读其文,力不从心。

吾之愚见:用繁体,文言著述园林,此乃古文之胜于白话也。古文虽寥寥数字,意义非凡,读者反复诵读,斟酌其意,反复思索,方得自己之见解。然现代白话,文意直白,读之如走马观花,过眼云烟,读毕,抛于脑后,无自己之深思,不利学习。

于文如斯,于造园,亦有类似之理也。纵观西方园林,以规整形式者众,皆以几何造型为基,精心修剪,轮廓分明,如白话之直白。然中国之园林,讲立意,亲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成。静心品园,以步量地,一花一木一石,精心推敲,叠山理水。方寸之间,暗藏河川,历时数年,方成园林,正如诵读文言,低头沉思,反复研读,方悟其意,拂袖仰首,自得其乐,欢笑而去。

故用文言著此书,正合园林之意。语句深浅程度,由读者自己斟酌,不可直白,理解其意即可。外人如不解英译文之处,亦可自学汉语,研读原文,品中华文字之奥妙。甚妙!

吾之愚见:中华之传统文化,精华者需发扬,并应引以为豪。观现今传统弃之如粪土,而媚西洋新古典,住宅小区,抄西洋柱式,附庸风雅,无比例尺寸可言。换件西服,说句洋话,自以为高人一等,可笑之极。然学问有深浅,术业有专攻,精华者,不随时间、国别、经济文化之改变而失其意义。中国园林,应得世人敬重,但愿中国园林将来,如国内之西洋古典,遍地开花,有朝一日,世界各地遍开中国园。

《说园》分:说园,续说园,说园三,说园四,说园五,共五卷,对造园之理,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观书前,不解芭蕉立于墙角为何意,今观书,方知是为防风破叶之故,妙哉!全书谈景言情,论虚说实。叶公圣陶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叶公长于编辑,对其有如此之高评价。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2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真是“寸草有致,片石生情”,虽“半亩方塘”,却追求“天光云影”之意境,极富诗情画意。走进中国园林就如同走进了中国艺术的殿堂,而读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亦如神游林泉花木,山水亭台之美尽得之。陈先生将文史知识与园林建筑理论结合起来谈,他的着述既是园林理论,也是婉约清丽、畅快明达的文学小品文,诚如叶圣陶先生所的那样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说园》是同济大学古建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1918-2000年)的着名园林代表作之一。此书写于1978年至1982年之间,全书共五篇,曾先后刊登在《同济大学学报》上。因分载各期,翻检困难,且索者不绝,学报编辑室遂汇编成册,以应教学与科研之需。事隔经年,各方面求书益广,1984年同济大学出版社遂将此书正式出版。俞振飞老先生为《说园》一书题眉,蒋启霆先生毛笔楷书,孙骊、巫漪云、毛心一等先生英文翻译。为增加艺术欣赏性,还附上了清代浙江海盐徐用仪的徐园图32幅,封面为清汪荣所绘的江苏南京随园图。自此之后,《说园》一书享誉海内外,曾被译成日、俄、意等六国文字,为中国园林艺术带来了莫大的荣誉,也成为同济人馈赠外国友人和亲朋好友的礼品。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3

 《说园》中讲造园要有静观、动观之分,何谓静观,就是园中予游者多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庭院专主静观。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静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然而在园林设计中也有着这一手法。何为“美”,相信中国园林用动静来表现的已经是淋漓尽致。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4

  喜欢中国园林的幽幽小径,漫步其中时饱尝到了作为古人的风采。也很喜欢中国园林的漏窗玲珑剔透的花饰,丰富多彩的图案,有浓厚的民族风味;透过漏窗,青竹摇曳,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园林建筑往往有堂有廊,有亭有榭,有楼有台。人工建造的石洞,石阶,都显示着自然的美色。难怪会有无数文人游园作诗、讨论文学,造园犹如作文学,相互有感相互感染。看来园林中也夹杂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15

读完陈从周先生的《说园》,主要被其体现的美学思想折服。陈从周先生涉猎广泛———俞平伯称他“多才好学,博识能文”,对中国传统美学理论有独到的见解和发扬。

所谓“美学思想”,通俗来讲即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作为一种现象,在人的日常中十分重要。从自然美的角度来说,习惯了车水马龙的钢筋城市景观,人们希望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优哉游哉田园生活。从艺术美的角度出发,“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界限变得模糊,人们更注重其所带来的美学感受。从社会美的角度来看,人们不仅要求生活温饱得到解决,更追求“诗和远方”,追求如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的栖居”,及海子诗里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美学家张世英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所谓审美境界,就是要审美地生活,就是要活得美。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对乡村的理解,乡村往往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古人眼里的乡村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年轻人从乡村出走去往城市追寻梦想,许多乡村变成空心村,只留下老人小孩居住留守。乡村聚落渐渐衰竭,乡村景观渐渐走样。炊烟袅袅,吆喝叫卖,属于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逐渐消失。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乡村的印象甚至已经模糊。谈起乡村,仿佛就是谈论一个衰败不堪的地方。其实不然,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皖南民居的马头墙,客家村落的围屋,西北土坡的窑洞,云南白族“三坊一照壁”,湘西土家族人家的吊脚楼,等等,无一不是我国乡村聚落的意象符号。这些村居意象如果消失殆尽,那么我们在新时代所创造的新世界,将是一片文化荒芜之城。乡村人居环境是城市化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如果仅仅按照发展城市的方法发展乡村,将非常简单粗暴地破坏乡村自然景观和历史文脉。

《说园》整体上对乡村美学意象恢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说园》第一篇中指出:“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但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续说园》中以白皮松和杨柳为例,指出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配置适宜性,再次强调植物配置应当因地制宜。陈从周《村居与园林》也谈到:农村绿化看上去虽然比较简单,然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这三个基本原则指导之下,能使环境丰富多彩,居住部分与自然部分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人工与天然相配合的绿化地带。建筑方面,古老村落仍存在大量木构建筑,如云南大理古城及周边村落,湘西凤凰,江南同里水乡。在新农村建设时,新式木构建筑的设计,则必须考虑其与当地环境的融合。正如陈从周所言:本来中国木构建筑,在形体上有其个性与局限性,殿是殿,厅是厅,亭是亭,各具体例,皆有一定的尺度,不能超越,画虎不成反类犬,放大缩小各有范畴。农村建筑妙在地形有高低,景物有疏密,建筑有层次,树木有远近,色彩有深浅,黑白有对比(江南粉墙黑瓦)等,千万村居无一处相雷同,舟行也好,车行也好,十分亲切,观之不尽······

总而言之,乡村美学意象的缺失,不仅意味着乡村千百年来累积的自然人文景观要素的衰退,也意味着乡村村民美好生活变得破碎扭曲且不再令人向往,对乡村美学意象的恢复,就是对乡村景观的重建,从而实现“美丽乡村”和“美丽中国”。

以上是陈从周《说园》心得体会通用范文的内容,这些精选的优质范文可以在大家需要时提供一些帮助或是灵感上的启发,希望大家都能从上述模板中摘取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原创文章,作者:fengju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uality-surveys.com/zhishi-4074.html

(0)
fengjun
上一篇 2023年12月6日 上午6:00
下一篇 2023年12月6日 上午6:0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